猴子捞月的成语故事(猴子捞月的寓意和道理)

《猴子捞月》的故事是怎样的?

故事:从前有五百只猕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现。这时猕猴的首领见此月影,对众猴伴说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应当一同捞出它,不要让世间的长夜变得黑暗。“大家一起议论道:“说说有什么办法能捞出它来?”这时猕猴首领说:“我知道捞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树枝,你抓住我尾巴。经过许多手脚相连接,就可以捞出它。”这时众猕猴,就按照首领的话,许多手脚相连接。树脆弱枝折断,所有的猕猴跌落井水中。

启示:猴子捞月,代表着不切实际的事。然而世上也有类似的人,他们凭幻想办事,其结果能不与猴子一样吗?现如今,人们常用这则典故来告诫:如果庸人自扰,难免会招致灾祸。

出处:典出《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

《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著者道世,京兆(西安)人,俗姓韩,字玄恽。全书约百万余字,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从《劫量篇》到《传记篇》,依其内容性质分为百篇六六八部。其中各篇除广引佛教经论说明外,有关感应的文章,则旁采百家之书以明其验。

猴子捞月告诉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典出于《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样不切实际,自作聪明,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仔细看事物,遇事理智的想一想可不可能发生。还有可能为了虚幻的事物而受到伤害,但是到头来却什么都得不到。故事还有1981年周克勤导演大陆美术片。

拓展资料: 古籍:《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过去有一个伽师国,国内有一座波罗柰城。在城郊人迹稀少的森林中,生存着数百只猴子。一天晚上,这群猴嬉戏着来到了一口井旁。不知是哪只猴子先发现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便大吃一惊:“不好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一只年长的猴子一听,赶过来看了看井中的月亮,便对同伴们说:“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把它捞上来,免得叫世界上每个夜晚都黑沉沉的。”可怎么才能捞出月亮呢?那只年长的猴子一拍脑壳:“有办法了,我攀在树枝上,你们拽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了。”于是,那群猴便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一长串。可没想到连在一起的猴群太重了,树枝承受不住,在猴子快接近水面时“咔嚓”一声折断了,这群猴都掉到了井里。现如今,人们常用这则典故来告诫,如果庸人自扰,难免会招致灾祸。

猴子捞月打一成语

释义:镜子里的花,水中的月亮,比喻虚幻的景象,也用于比喻诗中不能从字面来理解的所谓空灵的意境。

语出:唐朝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近义: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

猴子捞月亮打一成语

水中捞月,意思是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徒劳而无功。出处,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僧只律》载有,佛以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佛陀以此故事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

求助猴子捞月这个成语,产生于哪个朝代?

  • 求助猴子捞月这个成语,产生于哪个朝代?
  • 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害粻愤救莅嚼缝楔俯盲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出自《文言文启蒙读本》典出《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法苑珠林,凡百卷(嘉兴藏作一二○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 ~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

猴子捞月是成语吗

  • 猴子捞月不是成语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贬义出 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