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起主导作用的是 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的创新点有哪些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加强与改革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结果。在目前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充斥我们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忽视了品德的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不和谐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来自多方面的错误思想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而少年儿童不管是在校受到的思想行为上的教育,还是在家庭社会受到的品质教育,虽然采取的形式方法不同,但本质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1.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家庭教育已形成只重“分数”,不重视孩子全面发展的错误观念。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分数为主要依据,致使学校素质教育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面前,顾虑重重,举步维艰。改革教育方法、改革评价制度,在现阶段家长还没有完全接受。在家长心目中,孩子的考试成绩代表了一切,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就看孩子能否考个高分。

2.部分家庭教育成了学生的课外“补习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相当一部分在学校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学生,一走出校门,回到家里,走上社会,就表现出另外一面,甚至大相径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违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望子成龙,使孩子成了“池中鱼”、“笼中鸟”。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反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作用,素质教育成了纸上谈兵。

3.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主动性沟通。有些家长认为教师家访是找麻烦,是告状,所以并不欢迎。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我教学到位,家访不家访没有关系。这样致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甚了解,也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和情绪波动情况,不能及时向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信息。教师对学生在家情况和思想情绪波动不甚了解。家庭和学校的鸿沟越来越深。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导致了一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学习困难而丧失信心,转化困难。

4.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从和谐的角度看,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处于相对游离的状态,社会重教氛围不够浓厚,青少年活动场所设备不够完善。星期天,节假日,学生没有开放性的活动场所,由于各自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因而使得少年儿童身上存在着身心素质差、自理能力弱、性观念薄弱、享受意识强、迷网废学、诚信失缺、漠视纪律等种种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不和谐的缺憾。

5.教育低效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瑞士的“规则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日本的“吃苦教育”、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各国的教育工作也都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德育低效就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日本曾经把“智、德、体”的顺序调整为“德、智、体”,主要的原因是德育的滑坡。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不和谐现状的成因

总观目前我国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五多五少”:

1.多依赖学校教育,少家长、社会参与。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

2.多教育理论,少实践活动。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它方面教育几乎就没有实行;

3.多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目前由于高考等种种原因,学校、家长、社会上的人们只要读书好、分数高,而包括“三观”在内的其它素质教育,则少得可怜,甚至忽视;

4.多纵向发展,少横向联系。一个少年儿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除了学校,还是学校;

5.多书本知识,少社会实践。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大都有触及到,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少年儿童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面对这些影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只有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用健康的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活动锻炼学生,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才能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这是:

(一)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告诉我们,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会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必须形成合力

1.我国教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提高人的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化社会,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毛泽东主席生前曾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就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属于你们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而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就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而就国际教育改革来看:全面提高人的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化社会,是当务之急的大事。我国教育改革总体上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2.教育意义的长远性告诉我们,少年强则国家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全方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证。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紧要处只有几步”。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同时也是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的学校,是一流大学及一流中小学最多的国度。进入90年代,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建设。1997年,美国教育部提出《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2000年,克林顿在其“学校改革之旅”中又提出了《学校为社区中心:规划与设计公民抉择指南》。在小布什政府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也专门列出了关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社区学习中心”,并计划美国2005财政年度将投资 9.9亿多美元推行课外教育计划。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自己的教育改革中也提出了建构学习化社会的战略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了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三章是“教育与社会”,文中指出“教育与社会,主要指的是有组织、有计划、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与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阶层与利益集团、社会组织与群体,以及家庭等的互动关系。对比世界各国,我国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由此看来,要全面提高人的素养,只有牢固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环境教育观,将学校、家庭、社会中实施和谐德育的有效的途径方法的相互补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离校不离教,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才能使学校、家庭、社会中实施的和谐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1加1大于2的教育互补效果,推进学校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着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

党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办教育的最终目的只能是“育人”,而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说明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实施三结合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三结合教育绝不是单纯看成是争取社会对学校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而是真心实意地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活动长效一贯的互动式、共进式发展局面,为学生打造最优的学习成长环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化大教育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构建的原则:

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抚养,在学校里享受教育,在社会上体验处世,其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

1.目的性原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学校、家庭、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方针目的,保证了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具体有效措施,互相配合,共育新人。学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智轻德忽视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家庭和社会教育也要克服纠正,既要重视智育,更要突出德育,还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及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以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2.主导性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要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是专门教育机构,是专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另方面,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明确的教育目的,有既体现社会的要求,又反映时代精神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系统的教育内容,有健全的班级和团队等完善的组织形式,有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系统措施,还有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教育经验和教育水平的校长、教师,学校完全可以对学生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排除和抵制来自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学校教育还具有可控制性,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对各种客观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使其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其调控机制联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行有效的调控,注意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尽量排除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的。“先入为主”的规律表明,先入的东西,思想上没有阻力或阻力较小,容易被接受和巩固。要实现后入的思想来转变先入的思想,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和更长的时间。因此,学校要经常摸清社会和家庭影响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通过同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争取先入和后入的影响尽量在方向上一致起来。可以用抢先“打预防针”的教育,使学生碰到后入的社会和家庭的消极影响时,具有“拒腐蚀、防污染”的能力。再次,利用青少年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对先入的错误思想进行矫正和“改造”;

3.实行双向服务的原则,只有三方面教育优势互补,才能充分发挥三结合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构建的策略:

教育问题向来都是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做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这一整体育人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三结合教育职能,实现校内外教育协调一致。

1.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培养合格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就是一个道德机构。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行为养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学校教育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抓好德育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功能。应从以几方面入手:

(1)坚持贯彻“三观”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就是一个道德机构。学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学生“三观”的基础工程。因此,学校可利用德育课、班队会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占领思想阵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他们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把自己的成材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懂得自己肩负历史重任,是跨世纪的人才。

(2)采取多种方式,注重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学校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根本,从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三轻轻”、“三随手”、“三个不”“四个一”等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发扬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使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让学生们积极去发现、寻找现实中的生活陋习和不良习惯,这样从小处着眼,不仅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父母、邻居和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通过活动,相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除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外,还可以抓住契机,通过各活动进行教育。如进行大扫除,公益劳动,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继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利用各种参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和历史,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重大节目或纪念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清明节可领学生到烈士墓前纪扫,也可开一开讲英雄故事的班会。国庆节时让学生编写赞颂祖国的诗歌,并进行朗诵。这种多途径帮助少年儿童了解以“三个了不起”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开展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把体验收获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从而能达到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2.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养成良好品德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亲含辛茹苦所养育的孩子不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而且还要是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的人。如果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家庭是孩子人生的港湾,而决定孩子人生航程方向的就是孩子的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做为一个家长最为明智的选择。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家庭打造了一个立体平台。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生活圈,家庭的影响对青少年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做到:

(1)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促进三者的紧密联系。学校要切实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学校”名符其实。通过定期开办的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教子有方,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对家长的培训办法是:a、选派有教育经验、懂家庭教育的教师承担主要培训任务,还可以临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作报告;b、临时聘请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做“家长学校”的顾问,进行一些专题讲座;c、邀请专家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只要学校办好了“家长学校”,就等于把学校办好了一半;d、交流教育学生、子女的心得体会,整理出版家长《教子心得》,《学生成长芳草集》,《构建家庭和谐德育体系经验谈》等。

(2)研究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家教知识,改革家长会模式,借助家长委员会的沟通力量,以“家长经验交流会”、“ 家庭教育研讨会”为主要形式,增强家教科研氛围。通过家长培训,提升家长素质,使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影响。倡导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尊老爱幼、待人处事、工作态度和人生观方面为孩子做好表率。倡导家长平时洁身自好,读书学习,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倡导家长妥善处理家庭矛盾,感情问题,不要因此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从而心情郁闷,对生活、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成为学困生。倡导家长与孩子沟通情感,爱而不宠,严而适度,正确引导,因才施教,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使他面服心不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堕落为学困生。

(3)以“家校联系卡”为纽带,推进家校合作。利用“家校联系卡”” 拉近家庭和学校距离,及时准确把握孩子成长脉膊,为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课堂。学校应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

(1)确定校外素质教育基地,激活外部教育功能。认真开掘本地区的优良民族传统、革命传统、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社会信息(包括法制、纪律、社会公德等)、学科教材等方面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用以开展对学生的经常性、针对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锻炼,感受来自社会的积极教育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把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让他们给校园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清新诱人的时代气息,感受时代发展的铿锵脚步。

(2)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利用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请他们与周边学校联系,缔结友好学校,实现地区、校际等资源整合与交流,从兄弟校身上吸取自身发展需要的“养分”。服务于学生。

(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通过开展争做安全环保小卫士活动和争做好公民活动,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亲近大自然”、“军营快乐行”、“环保一日游”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了以“锻炼自我,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小公民道德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开阔生眼界,增长识社会的能力,使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悟,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

学校教育尤如一棵树,它的生长离不开家庭土壤、社会天空,土壤越肥沃,阳光雨露越适宜,它就会枝繁叶茂。因此,要办好学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必须立足学校,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