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永遇乐1·京口北固亭怀古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舞榭歌台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5,人道寄奴曾住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7。
元嘉草草8,封狼居胥9,赢得仓皇北顾10。四十三年11,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2。可堪回首13,佛狸祠下14,一片神鸦社鼓1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6?[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此调有平、仄两体。此体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北固亭: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又称北顾亭。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曾经建都京口。[2]
舞榭(xiè)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元嘉,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
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军北伐,为北魏军击败,北魏军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赢得,剩得,落得。
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可堪:表面意为可以忍受得了,实则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佛(bì)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异族皇帝的行宫。
“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辛弃疾在北固山上写的两首词?
写了两篇京口北固亭,但名字不同一篇叫《京口北固亭怀古》,另一篇叫《京口北固亭有怀》,意思也不同。
这两首词都是宋代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歌颂刘裕等历史人物,并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报效祖国,收复中原的决心,全词风格比较沉郁。《京口北固亭有怀》,借写三国英雄人物孙权,暗讽南宋的无能和软弱,同样表达了积极抗金的主张,全词风格明快。
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 烽火扬州路的烽火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掸锭侧瓜乇盖岔睡唱精的金戈铁马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巷陌 哪一句不是用的借代的手法?
- 是最后一项——寻常巷陌中的“巷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相关题目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列各句对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登高望远,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许多像辛弃疾这样的仁人志士登临的应有之情。这首词也是以此为触发点的千古抒情名作。 B.词的上阕歌颂了两个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然而时过境迁,英雄的功绩也因光阴的流逝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现了辛弃疾复国无望的消极、颓废之情。 C.用典是辛词的最大特点,也常被人诟为“掉书袋”。但这首词将历史和现实、古人和自己,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典故虽多,却并不见生硬堆砌的痕迹。 D.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热烈向往,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出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 b项,下阕才说刘裕,况且也无复国无望的消极、颓废之情。
语文:下列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下列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用廉颇的故事,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请问C选项错在了哪里?请说明理由。谢谢。
- 作者以廉颇自比,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